飞马题库
位置:首页>建筑工程>二级建造师>二建矿业工程实务
二建矿业工程实务
A.并巷的断面大小
B.井巷的重要性
C.井巷的位置
D.井巷的运输方式
A.方格网的转折角应为90°
B.方格网的主轴线应设置一个建筑物的中部
C.方格网的主轴线应与主要建筑物的短轴线平行
D.方格网的边长一般选为10~20m
A. 一、二等
B. 二、三等
C.三、四等
D.四、五等
A.矿区面积小于50km2,但今后将超过50km2
B.矿区面积小于50km2且无发展可能
C.矿区面积大于50km2且今后还会发展
D.矿区面积大于50km2且今后也不小于50km2
A.前者可以传递地面坐标方位角传递到井下巷道,后者不能
B.前者的一次测量精度较高,后者较低
C.前者可以测点的地理方位角,后者不能
D.前者可以测量点之间距离,后者不能
A. 采用两个或多个相向或同向掘进的工作面掘进同一井巷时,为了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定地点正确接通而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贯通测量
B. 井巷贯通一般分为一井内巷道贯通和立井贯通两种类型
C. 不论何种贯通,均需事先确定贯通井巷中心线的坐标方位角和贯通距离,巷道贯通还要求标定其腰线及其倾角(坡度)等,这些统称为贯通测量的几何要素
D. 根据巷道特点、用途及其对贯通的精度要求等内容的不同,这些几何要素(例如,巷道的中、腰线)的确定方法和要求是不同的
A. “光电测距导线”可以替代其测距离
B.可以采用陀螺定向
C. “全站仪导线”法既可以测长,又可以定向
D. “经纬仪-钢尺导线法”是建立井下平面测量控制网的唯一可行方法
A. 近井点和井口高程基点应尽可能设在便于观测、保存的地方,不应受到采动影响。
B. 近井点至井筒连测导线边数不宜超过2条;对多井筒的矿井地面近井点,应统一布置,尽可能使邻近井筒的近井点构成测量网的一条边线,或间隔的边数最少
C. 水准基点不可少于2 个,合适的情况下,近井点也可作为水准基点
D. 近井点和水准基点应埋设在结构坚固、稳定的井口附近建筑物上或井筒附近的地面上
A.应保持高程点在施工期间的位置稳定
B.地势坡度大时,可拉长两水准点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测量工作量
C.高程控制网可进行两级布设
D.宜在大型建筑物附近测设±0. 000m水准点
A.选择控制网点的一个依据是施工总布置图
B.施工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与工程设计时采用的系统相同
C.如精度满足,可利用原区域内的控制网作为其新的控制网
D.当原控制网精度不满足时,此网的所有测点均不能用于新控制网
A.几何水准测量可完成平硐导入高程
B.斜井导入高程要用三角高程测量
C.三角高程和几何水准均可以对立井导入高程
D.立井可以采用长钢丝导入高程
A.几何定向和物理定向
B.平面定向和高程定向
C.一井定向和两井定向
D.立井定向和平硐定向
A.两次测量结果联系在一起
B.使地面与井下测量控制网采用同一坐标系统
C.矿区内、外的测量导线采用同一标准
D.使矿井与矿井选矿厂的施工控制网采用同一坐标系统
A.矿井工程有联系测量,而地面一般没有
B.平面控制网都可以采用导线法布设
C.地面需要施工控制网,而矿山井下不需要
D.井下导线网不是一次测量可以完成
A. 施工控制网的布置一般要求分级布网独立控制、具有足够的精度、布网应有足够的密度,并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B. 施工控制网通常采用二级布置,首级为整体控制,其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与进度要求确定,次级直接为放样测量服务
C. 施工控制网的精度是由工程性质、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最终应满足建(构)筑物的建筑限差要求。施工控制网的密度应适应施工放样的要求,如桥梁的两端必定要有控制点等
D. 各种不同领域的控制网虽然有各自的要求和特点,但也是相互交叉的。为相互协调、利用在工程领域中的不同控制网,除应遵循自身相应的规范外,还应遵守统一的《工程测量规范》
A.建(构)筑物范围
B.测量误差的累积
C.建(构)筑物精度
D.建(构)筑物的施工误差
A. 施工测量是一个区域性的工作,因此它必须从涉及范围的整体出发,逐步传递进行。为满足施工测量工作的整体一致性,并能克服因误差的传播和累积而对测量成果造成的影响
B. 程序上符合“ 由整体到局部”的要求;
C. 实施的步骤是“ 先细部后控制”
D. 精度上要求“ 由高级到低级”
A. 当用全断面一次掘进围岩维护困难,或者由于硐室的高度较大而不便于施工时,将整个硐室分为几个分层,施工时形成台阶状。上分层工作面超前施工的,称为正台阶工作面施工法;下分层工作面超前施工的称为倒台阶工作面施工法。
B. 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按照硐室的高度,整个断面可分为2 个以上分层,每分层的高度以1.8~3.0m 为宜或以起拱线作为上分层。上分层的超前距离一般为2~3 m。如果硐室是采用砌碹支护,在上分层掘进时应先用锚喷支护(一般锚喷支护为永久支护的一部分砌碹工作可落后于下分层掘进1.5~3. 0 m,下分层也随掘随砌墙,使墙紧跟迎头
C. 采用正台阶工作面施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确定上下分层的错距,距离太大,上分层出矸困难;距离太小,上分层钻眼困难,故上下分层工作面的距离以便于气腿式凿岩机正常工作为宜
D. 倒台阶工作面(上行分层)施工法下分层工作面超前边掘边砌墙,上分层工作面用挑顶的矸石作脚手架砌顶部碹
E. 当支护方式为金属支架支护时,上分层应先掘出起拱线以上部分,前窜前探梁并把拱顶部分支护好,然后将两帮岩石掘出,将支架的腿子栽好,并腰帮接实。中间的岩石暂时保留并作为顶板支护作业时的平台,可滞后上分层4~6m
A. 注浆法是矿山井巷工程凿井和治水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地下工程中地层改良的重要手段。注浆法是将浆液注入到岩土的孔隙、裂隙或空洞中,浆液经扩散、凝固、硬化以减少岩土的渗透性,增加其强度和稳定性,达到岩土加固和堵水的目的。
B. 注浆法的分类方法很多,矿山井巷工程通常根据注浆工作与井巷掘进工序的先后时间次序进行分类,即分为预注浆法和后注浆法
C. 预注浆法是在凿井前或在井筒掘进到含水层之前所进行的注浆工程。依其施工地点而异,预注浆法又可分为地面预注浆,井塔底预注浆和工作面预注浆三种施工方案
D. 后注浆法是在井巷掘砌之后所进行的注浆工作。后注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减少井筒涌水,控制井壁和井帮的渗水并加强永久支护
E. 注浆法目前在井巷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既可用于为了减少井筒涌水,加快凿井速度、对井筒全深范围内的所有含水层(除表土外)进行预注浆的“ 打干井”施工,又可对裂隙含水岩层和松散砂土层进行堵水、加固。在大裂隙、破碎带和大溶洞等复杂地层中也可采用
相关阅读
TAGSS